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并強調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對“十四五”期間我國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廣州是我國創新型試點城市之一,在我國的科技創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國際科技創新樞紐是廣州的發展目標。新時代新階段廣州的科技創新必須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實現高質量發展。
進入新時代,廣州創新步伐明顯加快,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新興產業不斷壯大,深化改革取得新進展。2018年,廣州研發經費投入總額位居全國主要城市的第四位,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6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達到45%;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分別位居第四位和第五位。2019年,廣州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1731家,位居全國主要城市第三位??萍紕撔峦苿又a業結構的優化,從2013年到2018年,廣州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55.1%增加到59.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12%增加到13.4%,三次產業的比重從1.6︰34.8︰63.6調整為0.98︰27.27︰71.75??萍紕撔抡找娉蔀榇龠M廣州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支撐著廣州經濟發展。繼2015年公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1+9”系列政策之后,近年來廣州市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啟動了《廣州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的修訂工作。2020年,廣州開啟了營商環境3.0改革,聚焦減流程、減時間、減成本、優服務,解決營商環境最突出的問題,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廣州高新技術開發區正是廣東省首個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
然而,廣州的創新發展仍存在著不足,例如:廣州R&D(研究與開發)投入強度在四個一線城市中居末位;反映專利質量的發明專利占全部專利的比重在全國主要城市中也居下游;基礎研究的投入和產出不足,科研項目的成果轉化率和發明專利實施率低;企業缺少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萍紕撔碌捏w制機制方面,解決科技型企業融資難、借資難的科技金融政策的實施效果需要提高,科技評價制度有待改革,科技項目管理制度仍需優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仍需完善,制度創新需要進一步加強。
新時代新階段,廣州的創新發展必須緊扣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緊盯解決突出問題,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抓手的高質量發展,需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回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科技創新提出的新要求。從需求看,要求科技創新更重視需求導向,倡導“包容性創新”,大力發展民生科技,以新的創新模式適應人民需要內涵的擴展和需要層次的提升。從供給看,要求科技創新更重視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以科技創新促進供需不平衡、產業不平衡、區域不平衡、城鄉不平衡、收入不平衡等問題的解決。從發展看,要求通過創新發展來解決生產力發展不充分、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資源利用和環境污染等發展不充分的問題。
二是應對國際環境深刻復雜變化的挑戰。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我們面臨著科技發展的新機遇。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給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增添了更多變數,逆全球化浪潮日趨激烈,經濟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大大加強,對全球科技合作和交流提出了嚴峻挑戰,要求我們在創新發展中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高校和科研機構密集,聚集了眾多的創新資源與教育資源,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空間布局中,承擔著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功能,可以在原始創新、基礎研究及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方面,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作出更大的貢獻。同時,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科技創新是關鍵。廣州是我國重要的國際商貿城市和華南地區的經濟中心,經濟總量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含市上交省部分)在全國主要城市中位居第四,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空間布局中,承擔著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的功能,因此,廣州無論在國內大循環,還是在國際大循環,以及在依托科技創新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包括形成科技創新自身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都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三是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通過深化改革,著力解決廣州創新發展中遇到的現實問題,釋放廣州在自主創新中的優勢和活力。這需要激發全社會重視科技創新,激勵各創新主體加大研發投入,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科技創新。需要引導和動員全社會關注基礎研究,進一步加大廣州的基礎研究投入,完善基礎研究的相關政策,提升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基礎研究實力,加快彌補基礎研究短板,促進基礎材料和器件、高端裝備制造、高端工業設計軟件等上游產業鏈的發展,解決產業基礎能力薄弱、高端裝備制造落后、工業軟件發展滯后等“卡脖子”問題,提高廣州在我國原始創新和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中的貢獻度。需要優化政府創新政策的頂層設計,加強政策的精準性、系統性、連續性和協調性,進一步完善創新券、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知識產權質押等政策工具,關注企業對政府資助方式的需求,切實提高政府政策引導、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效果。需要通過建立和完善科技企業融資信用評級制度等制度建設,著力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有利于促進企業科技創新的科技評價制度,改變科技評價標準一刀切的現象,提高企業在科技評價中的話語權,發揮企業這一技術創新主體在科技創新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需要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創新環境,完善激勵自主創新的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充分發揮政府采購政策導向功能,鼓勵、扶持自主創新產品的研發與規?;瘧?,幫助初創企業開拓市場,降低市場風險,尤其是為處于“襁褓”期的創新產品創造可預期的市場,幫助企業解決創新產品初期市場推廣使用問題。需要進一步推進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創新,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間穩定、緊密的合作渠道,發揮好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在科技創新不同階段的優勢和作用,把各個創新主體的優勢轉化為廣州科技創新的整體優勢,打通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創新鏈。
(作者是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范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