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也要關心他飛得累不累
特約評論員 楊飄
成都49中小林同學的意外離世引發了全網關注,一連幾日的質疑和追問終于在公布監控內容之后有了答案,我們不禁為這個年輕生命的逝去扼腕嘆息。監控顯示,小林在墜樓前曾前往水泵房用小刀割腕,而早在去年6月,孩子就在QQ聊天中表現出了輕生的想法。但在孩子母親自述中孩子是“高高興興的”去學校的,在此之前,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的輕生傾向。在此,我無意指責這個母親,一來,小林的離世與父母并無直接關系;二來,大悲之下,任何居高臨下的指責都是在這個家庭的傷口上撒鹽。但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我們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是否太少了?
父母是和孩子最親近的人,但其實父母可能并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長很多時候只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卻并不關心孩子“飛得累不累”。很多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停留在接送孩子上下學途中的寒暄和飯桌上的簡單對話,而這些對話的內容也多是圍繞著孩子的成績展開?!白罱荚嚵藛?考了多少分?排名多少?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是學生時代很多人最熟悉的來自父母的聲音。偶有關于生活的提問也是直截了當的一句“最近在學校開不開心呀?”,在得到孩子的一句“開心”后便結束了對話。
不止父母,老師和社會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也不夠。一來任課老師教學任務繁重,很難照顧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態;二來專職心理教師配備不足,他們難已關注到每個同學的心理健康狀態。如此一來,學校對學生心理狀態的了解也就停留在了填問卷、做心理健康測試的程序上,很難發現問題。以小林的學校為例,有3200余名學生的中學,只有兩名專職心理教師,“初、高中新生入校時,學校會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測評,根據測評結果,小林‘心理健康狀況良好’?!?/p>
事實上,孩子也不一定會在父母、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真實的心理狀態。很多人哪怕在學校遭遇了不開心,也不會向父母袒露心聲。因為父母不一定會讓事情得到妥善解決,有的父母第一反應甚至是責怪自己的孩子;而當孩子向父母表露自己可能存在的抑郁傾向時,往往也得不到重視,信奉“挫折教育”的父母往往會覺得這是因為孩子“活得太幸福了,一點抗壓能力都沒有”。孩子鼓起勇氣開口,換來的不是安慰,甚至可能是“懦弱”“矯情”等的指責和鄙夷。當學生轉而求助心理老師時,不論是否有幫助,老師都會第一時間的告訴學校和班主任以防止出現意外,學生可能會感到“他們只想看著我別出事”,由此產生不信任感。
《中國流行病學雜志》調查數據顯示,9-18歲青少年抑郁癥狀的檢出率為14.18%左右。(注抑郁癥狀不等同于抑郁癥,但能表明很高比例的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抑郁情緒的困擾)重視、正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刻不容緩。
如果我們和孩子們的交流再多一些、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關注更多一些、發現得更早一些,那小林是否就不會走上天臺?像小林一樣受到心理健康問題困擾的青少年是否就不會想要走上天臺?
(作者為在校大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