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了“人上人”后該怎么辦?請選擇善良
特約評論員:吳雨萱
10:00擊劍課、18:00看戲劇社表演、語文課是用線裝本手抄論語、午休有專門的午休室,隨著北大附中一條“記錄”校園生活的視頻沖上熱搜,關于教育資源均衡問題的討論再度升溫。而在其中,有人“既然提到privilege,那我就說說我的高傲在哪”惹怒了很多人,“privilege體”如同當初的“凡爾賽體”一般脫穎而出,成為下一個輿論熱點,網友們有的嘲弄,有的戲仿,有的叱責。然而,放下爭論和成見,對那個通篇充斥著稚嫩的優越感的文字,我們到底批判的是什么?想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如設身處地地想想:假如我們正是那個擁有了別人無法想象的資源的“天之驕子”,我們該怎么做?
我的回答是選擇善良。電影《寄生蟲》里的婦人說過一句名臺詞:“他們不是有錢又善良,而是有錢才善良?!闭б宦犗袷歉F困的她對作惡的推脫,但比照現實,卻不無道理。的確,善良是一種個體的選擇,無論窮困潦倒還是富甲一方,我們都有選擇善良的權力和方式。但對于“人上人”來說,更豐富的物質條件意味著有機會擁有更高的視野、接觸更廣闊的世界,并更加有能力給予幫助。因此,作為“天之驕子”,有更多的資本、更強大的力量來選擇善良。
然而,說出那番“特權宣言”的博主也同樣提及善良,Ta說他們在“特權中學會善良”,言下之意是,討伐其特權者不過抱著邪惡的嫉妒心來指責他們的生活。善良被Ta當做是特權的衍生物、附加品,而這種所謂“善良”之所以令人憤怒,正是因為這種“善良”被當做矛頭指向了他者,而同時也暴露了Ta幼稚的無知。無知與善良之間的分野,正是“人上人”必須規避的歧路。誠然,天之驕子也并非一滴汗不用流就可以躺贏,他們甚至面對著更加極致、更加炙熱的競爭,承受很大的壓力。但寬敞明亮的教室、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觸手可得的教育資源,本該被用來審視自己的處境,而非建構自己的符號形象、滿足自己的優越感?;蛟S是環境塑造了“繼承者們”的認知,也是他們的認知決定了他們會說出這樣的言論。
我們無意批判席卷于其中的任何一個個體,但必須指出的是,他們享受的資源本該讓他們有能力跳出這個環境,拓展認知的邊界。拿著新型手機大談特權與善良的孩子們,是否嘗試過共情那些五點便起身苦讀、深夜仍挑燈夜戰的莘莘學子,是否審視過自己享有的競爭機會都是從何而來,是否在藏書百萬的現代化圖書館里閱讀楊絳先生所著小說《老王》的時候,心里升起過一絲“幸運者對不幸者的愧怍”?在這篇幼稚的特權宣言中,大眾讀到的是這種基本的共情能力的缺乏,甚至,不屑于共情。
所以,當我們享受著別人無法想象的資源,當我們是可以高枕無憂的既得利益者,我們更應該要選擇善良。善良不一定等同于必須投身于改變社會的征程,而僅僅意味著,不要把自己擁有的當做理所當然,而對不幸者抱有永恒的愧怍。高傲而幼稚,不諳世事卻不知沉默,只看到自己的努力,卻看不到自己的幸運。這是他們的不幸,也是教育的不幸。
(作者系北京大學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