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讓教育拖了生“三孩”的后腿
中央關于實施三孩的新政一出,一時間舉國歡騰、全民聊“生”?!吧边€是“不生”,真是一個讓千家萬戶糾結的大問題、真問題。雖然政府允許生育三孩,但是要真正實現個人想生、能生、愿意生,這中間要打通很多關口。中央新政的利好真正變成個人生育的沖動和具體行動,各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而教育被公認為是影響家庭生育決策的關鍵因素之一。試想全民教育焦慮、遍地“雞娃”情況下,又怎么能不讓人對生育有后顧之憂。當然,中央在預判和推行這項政策方面,顯然做了統籌設計和系統的謀劃,充分體現了改革協同性、系統性,在提出實施三孩生育政策的同時,明確提出要把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同步著手相關的配套措施的制定。其中就包括“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推進教育公平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降低家庭教育的開支”。發展教育成為實施三孩新政組合拳中的重要一招。要把教育真正從影響生育的“攔路虎”變成“助產士”,還需要在很多方面下功夫。
一要加快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應當承認,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在教育領域體現為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以及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辦學硬件軟件、質量口碑的參差不齊,甚至在有的地方還相當懸殊。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再加上有的招生規則不透明、不科學,更加劇了不公,必然導致人們心態失衡,加劇教育焦慮。不解決教育均衡的問題,人們心里的落差就難以撫平。因此,中央三令五申,下大決心把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石、民生工程來抓。接下來要按照均衡化發展的決策部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優質均衡的各項舉措,通過加快城鄉一體化、城鎮集團化、教育信息化發展,加大教育發達地區和相對落后地方對口幫扶力度,特別是教師流動的力度,加快招生制度的改革,落實義務教育劃片就近入學的規定,鞏固“公民同招”的成果,提高高中階段指標到校比例等方式,辦好每一所學校,不斷提升教育發展的均衡度,降低擇校熱。
二要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需求。優質教育資源的有限、教育評價機制單一,僧多粥少、路徑依賴,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是加劇教育“軍備競賽”、“劇場效應”和內卷的重要原因。由于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更是使出渾身解數、不惜一切代價。催生名校一位難求,學區房一路飆升、高燒不退等社會問題。要從根本生緩解教育焦慮,必須加快構建高中教育體系,走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解決資源供給問題,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更多樣化的教育供給,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評價體系。讓更多的人,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方式都能夠得到自己適合的教育,增加選擇的機會,打通更多成功的通道,讓人人都有出彩的機會。
三要深入實施“雙減”有關要求切,切實減輕家庭教育支出的負擔。前些年國家放開二孩之后,一些人之所以想生不敢生、不愿生,一定程度是深受孩子課業負擔重的困擾,擔心自己精力和家庭的經濟負擔難以承受,以至于坊間廣為流傳的段子把教育說成是最好的“避孕藥”。要根除人們在生育方面的“教育恐懼”,必須堅定不移推進“雙減”工作,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真正把孩子和家庭從繁重的課業負擔、沉重的教育支出中解放出來,才能移除壓垮人們生育欲望的最后一根稻草,為人們在心理上、經濟上、精力上減負,才能讓那些觀望的人輕裝上陣放心生養,讓中央放開三孩的英明舉措真正落實落地。
(作者為博士、教育工作者、公職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