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現真正的“新生”,必須徹底“心理斷乳”
——寫給2021級大學新生
特約評論員:宋廣文
如果說孔子當年在川上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說明的是時間一去不復返,每個人當珍惜時光,那么赫拉克利特所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則告誡人們:“一切皆流,無物常住”。如果說考前的學子們因為有了志道之舉并甘愿披星戴月才有了玉汝于成,那么進入大學后的人生仍然不是坦途,仍然不會因為沾了大學之光而自然發光。冰心的話雖然聽起來“寒烈”,卻道出了真知灼見:“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上大學,充其量是起點;成功的人,永遠在路上。
無論是心理學的理論研究,還是心理咨詢中的大量案例,均告誡我們:進入大學,絕不是地理位置的變化或身份的改變,而是要實現徹徹底底的“心理斷乳”。唯有如此,才可以由大學新生變成真正的“新生”。這樣的“新生”不僅可以成為棟梁之才,成就大業,而且可以獲得生命的真諦,成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人;成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人,成為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用自身之光,即真理之光,創造之光,賢達之光,善良之光,擔負起中國的脊梁之任,成就中國的輝煌未來,鑄就“萬世太平”之魂。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心理斷乳”的難度并不亞于紅軍的萬里長征。
1.與過去之我斷乳,建立新我,成就未來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將人生分為8個階段,青年期要解決的發展任務或必須克服的困惑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即個體嘗試著把與自己有關的各方面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決定協調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獨具“統一風格”的自我,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人格。個體在尋求自我的發展時,對自我的確認和對有關自我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有自己的思考,不必過分沉浸于過去的我,諸如我的以往成績,我的高考分數,我的家庭,我的身高,我的長相等,要對我的未來,我的理想等事關前途的事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選擇,不再只聽父母之言,不要執信名言警句,不要攀比,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隨波逐流。我窮,不代表“志短”;我富,不代表我能。我高分,不說明我真行;我未進入名校,也不說明我的前景一片黯淡......我就是我。有了這樣的斷乳,就會克服“同一性和角色混亂”,將自身的動力、能力、信仰和歷史等進行重新組織,納入到一個連貫一致的自我形象中。
怎么驗證自己與過去之我的斷乳程度呢?
首先,感到自己是獨特的個體,雖然可以和別人共同完成任務,但是是可以和別人分離的。其次,自我是統一的。自我有一種發展的連續感和相同感,我是由過去之我發展而來,將來之我還會發展,但是我還是我。最后,自我設想的“我”、理想的“我”尚未到來,但要和自己體察到的社會人眼中的“我”是一致的,既不眼高手低,也不好高騖遠;既不傲慢,也不自卑;不因一時一事論英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相信自己的目標以及為達到這個目標所采取的手段是能被社會承認的。不再做別人眼中的我,做真正的我。但這個我必須“真實”,必須客觀。
如果自我同一性建立不起來,就可能引起同一性擴散或消極同一性發展:如難以忍受這一過程中的孤獨,或者繼續讓別人把握自己的決定,或者只服從別人的意見,或回避矛盾,拖延決定等。而消極同一性則表現為個體形成了與社會要求相背離的同一性,形成了社會不予承認的,反社會的或社會不能接納的角色。
埃里克森特別強調,如果一個人獲得了積極的同一性,而不是消極的同一性或同一性擴散,那么這個人就會形成“忠誠”的美德?!爸艺\”意味著,一個人有能力按照社會規范去生活,盡管它存在著不完善和不和諧之處。這并非要求年輕人接受不完善,或放棄理想,而是強調如果一個人熱愛自己所在的社會,就應希望自己所在的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但“忠誠”意味著能在既定的現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奉獻自我,實現自己的價值,在有益于社會的同時,也感受自己生活的意義。不做“空心人”,不能到大學后舒舒服服的“躺平”了了之。復旦大學楊澤波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精神是“君子自強不息”,不是躺平。真正的英雄,是在夜半人靜時,把受損的心掏出來,縫縫補補再塞進去,瞇上一陣兒,醒過來再拼命苦干的人。你有一千個、一萬個理由躺平,也有一千零一個,一萬零一個理由不躺平。躺平說穿了不過是為自己原本已經墮落的心靈尋找一個冠冕堂皇聊以自慰的理由罷了。事實上,躺平也沒有想象的那樣美麗。真的躺平了,你很快就會發現,這是極其無聊,甚至令人厭惡的,到七老八十在床上不能動彈的時候,一定會打心眼兒里狠狠罵上一句:當初腦子一定被驢踢了,不然老子為什么會上這幫龜孫子的當。
當然,也要謹防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同一性的建立,既關系到個人是否健康發展,也關系到個人能否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能否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
2.與家人友人斷乳,增強獨立,減少依賴
無論承認與否,我國的家長在愛孩子這一點上,不是世界第一,也不會第二。愛孩子,本來是崇高的情感,值得繼承發揚光大。但似乎不少家長并未意識到“愛”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藝術”。 高爾基就認為,愛自己的孩子,這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但如何教育好他們,卻是一門藝術。
我們的家長確實常常以愛的名義“溺愛”了孩子,“嬌寵”了孩子,“嚴控”了孩子,“鳥籠”了孩子,以至于不少學生進入高校后連基本的生活問題都處理不好,再不說復雜一些的人際關系和前途設計了。由于在高中階段的競爭壓力和時間緊迫等,很多走讀或者家長陪讀的學生,幾乎是有專人照顧了生活起居,他們已經習慣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些脫在地板上的臟襪子都會被母親拿去洗掉了。暫不說大學生的經濟來源基本上來自家庭,其實他們自己處理生活瑣事的能力也很弱。進入大學后,所有的生活細節都要靠自己打理,僅僅有錢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如果高中時曾經寄宿,處理起來相對容易些。
所以,大學生要有決心和毅力與家人友人斷乳,從點滴做起,不是時時處處請教別人,特別是自我規劃更要多聽專家的意見,多向高年級的同學請教,多向優秀的學生看齊,象人生規劃中重大問題的自我決策能力一定要形成,許多類似的事情已經沒有必要跟父母友人充分溝通了,除非他們確實高人一籌。作為一個成熟的人,不應該過分聽從上一代人的意見,畢竟每個時代的青年人是他們所屬時代的弄潮兒和主角。所以,升入高校是惡補自我決斷的大好時機,能否快速走上自立自強的道路,而不再是靠“拼爹”,這將是大學新生的一次重要分化。從依戀父母中轉化出來,漸漸融入群體之中,并形成“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之態。
越獨立的人,越容易自強不息,越容易出類拔萃。
3.與已有的學習方式斷乳,學會學習,善于學習
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讓一個高中生按照最佳的自我發展之路設計發展幾乎不可能。先學會學好規定了的課程和內容,盡量的取得高分數,至少是權宜之計,無奈或無聊感時有發生也屬正常,沒有多少人可以超越“現實”。追求面面俱到,盡量“加權”分數,不是優秀人才產生的條件,卻是升學的“最佳搭配”。所以,我們在大學里發現,不少學生學習還是為了考試。老師布置作業就做,或應付著做,不布置就不做;有課就去教室,無課可以上街,可以睡懶覺,可以閑聊,可以看劇,可以“抖音”,終于有擺脫中學苦海的輕松自在了。不讀經典,不去圖書館,似乎成了大學的常態;得過且過,只求通過;知識的碎片化、零亂化、快捷化也成了常態?,F在一味地怪罪學生也不妥,畢竟這是我們現有的社會發展帶來的一種現象。
難道我們只能任其發展下去才好嗎?顯然不是。
所以,作為一名大學生,不管考入什么學校,學習什么專業,都要以大學生該有的學習狀態重新定位自己的學習:從被動轉向主動。
主動意味著學會學習。大學的課程是開放的,教材僅僅是參考,聽課也不過是一種手段。需要學會充分利用大學的豐富資源,廣泛閱讀,精讀經典;請教專家,敢于提問;學思結合,善于創造?!拔釔畚釒?,吾更愛真理”。
主動意味著善于學習。大學教育是專業教育,專業教育強調學有專攻。再不要面面俱到,不要似是而非,既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除了學好課程,還要學會實踐,還要多深入社會,多了解市場,多光顧企業。除了學好專業,還要善于“旁征博引”,跨學科聽講座,跨專業搞研究,不以學校為界限,不以專業為墻壁,不以學科為壁壘,入乎其內,出乎其外;通達內外,問道西東,方可博約適度,游刃有余。
主動還意味著管理好時間,不做拖延之人;主動還意味著善于交往,敞開胸懷;主動還意味著樂于吃“兩樣東西”:吃虧與吃苦。做人不怕吃虧,做事不怕吃苦;主動還意味著有直面挫敗的勇氣,勇于正視失敗,用自信和勇氣迎接所有的挑戰......
大學不是社會,也是社會;校園不是凈土,更非桃源。只有具備了壯士斷腕之志,毅然斷乳,又能具備“大隱隱于市”之態,方可和光同塵,寧靜致遠,鯤鵬萬里。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心理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