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評線】金羊網評:廣交世界65載,互利天下再出發
(一)
1957年4月25日,越秀山麓的中蘇友好大廈人頭攢動。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在這里舉辦。自此,“廣交會”這三個字,深深嵌入中國外貿發展史里,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晴雨表”和“風向標”,更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全面的“封鎖、禁運”,企圖在經濟上將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扼殺在搖籃中。如何廣泛地開展內外交流,打開外貿的新局面?如何尋找多創外匯的新途徑,解決從其他國家進口建設急需物資的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廣交會承載著重大的歷史使命,應運而生。
廣州,千年商都,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早在漢代,廣州就已經開辟了海上貿易航線,唐宋時期,廣州的海外貿易已經異常繁榮,在清中晚期,廣州更是以“一口通商”名揚天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外貿對象主要來自港澳和東南亞。廣州以毗鄰港澳和東南亞的地緣優勢,以及和海外華僑的緊密聯系,再次成為中國對外的貿易窗口。
從1955年10月至1956年5月先后舉辦的三次出口物資展覽交流會,到1956年11月10日,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再到1957年兩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從此成為中國發展對外貿易的重要渠道。雖然第一屆廣交會展館面積只有9600平方米,到會客商1223人,成交額僅1754萬美元,但正如時任外貿部駐廣州特派員嚴亦峻所言,(廣交會)在當時已具有相當大的政治經濟意義。
(二)
珠江之畔,海珠廣場,起義路1號。這座雄偉的蘇式建筑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獻禮工程,建成于1959年。從第6屆廣交會開始,這里共舉辦了29屆廣交會。如今,這里已經“蝶變”成商業批發綜合體海印繽紛廣場,但入口處的大鐘和天花板上的吊燈,似乎依然講述著往昔的故事……
60多年來,廣交會從未中斷,這在國際會展史上實為罕見。歷史已經證明,中國對外開放的閘門一旦打開,就不會關上!
大潮起珠江。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廣交會再次屹立在潮頭之上,與改革開放的步伐同頻共振。1988年,我國進行了外貿體制系統改革,中國外貿經營從此基本打破了“大鍋飯”體制。在次年舉辦的第66屆廣交會上,共達成出口成交額55.71億美元,刷新了歷史紀錄。1989年全年,兩屆廣交會出口成交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達到108.9億美元。
1992年春,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想。次年,廣交會以組團方式作出重大改革,采用“省市組團,按團設館”的方式,參展單位比上屆增加近一倍。1999年,民營企業首次以正式身份參加廣交會。如今,民營企業已成為廣交會舞臺上的主角。第130屆廣交會共有境內外參展企業超過3萬家(線下參展企業7795家),其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80%,成為參展主體。
(三)
珠江南岸,琶洲。幾公里之外的黃埔古港曾經百舸爭流,外商云集,見證著中國外貿的繁榮。如今,過去的郊野已經變成發展的熱土,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規模初現。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如同巍巍巨輪,在珠江之畔再次等待著它的八方來客。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國際貿易遭到重創。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體防控策略下,有著60余年歷史的廣交會還能不能辦?如何辦?4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第127屆廣交會于6月中下旬在網上舉辦。從線下到“云端”,從“面對面”到“屏對屏”,廣交會正借助互聯網的東風,激發出新的活力。
大道不孤。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中國用實際行動證明,誰才是世界經濟的貢獻者,誰在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稗k好廣交會”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廣交會、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一個個國家級展會相繼舉行,中國敞開懷抱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快車”,彰顯著開放自信與大國擔當。
正如商務部副部長任鴻斌所言:“在全球疫情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世界經濟復蘇基礎仍不牢固的背景下,舉辦第130屆廣交會具有標志性和里程碑意義?!笔状尉€上線下融合辦展,首次以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為主題,首次舉辦國家級珠江國際貿易論壇,首次線下設立“鄉村振興特色產品”展區……走過65年歷程的廣交會依然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廣交會是中國外貿和經濟發展的縮影。正如李克強總理在第130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暨珠江國際貿易論壇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所強調,中國的發展將始終在改革中推進,在開放中前行,中國將繼續攀登改革開放新高地。我們愿與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共繪發展藍圖,實現更好發展。
廣交世界65載,互利天下再出發。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向第130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致賀電中指出:“廣交會創辦65年來,為服務國際貿易、促進內外聯通、推動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睆脑叫闵较碌脚弥拚桂^,從“中國第一展”邁向“世界第一展”,廣交會曾經見證著中國對外貿易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而如今的廣交會更是為全球經濟穩定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信心與活力。
金羊網 文/羊城晚報評論員 孫梓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