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層“偽創新”冒頭 警惕“老毛病”反彈
□陳廣江
創新方式方法是做好基層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有的地方出現“造詞式”創新、“復制式”創新、“亮點式”創新等苗頭,片面追求標新立異,忽視實際工作效果和群眾需求,增加基層負擔,破壞基層政治生態。部分基層受訪者反映,少數干部急功近利、甩責任、求短效的不良心態是導致偽創新現象在基層冒頭的重要原因。(4月11日半月談微信公眾號)
人們常說,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害死人。之所以“常說”,恰恰是因為“常犯”。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長期性、復雜性、多樣性、頑固性和變異性。偽創新現象在基層冒頭就是又一生動例證。
看似新表現,實則老問題?!霸煸~式”創新實際上就是絞盡腦汁玩文字游戲,搞“材料出政績”;“復制式”創新則是推諉卸責、攬功推過的思維在作祟,比如隨著“河長制”“林長制”流行,一些地方出現了以“長”為榮、一“長”了之等問題;“亮點式”創新實際上是打造華而不實的“盆景式典型”……可見,偽創新就是長期以來飽受詬病的窮折騰,只是披上了“新馬甲”而已。
基層偽創新現象不僅空耗資源、增加基層負擔、折損公信力,還會挫傷基層的首創精神。尊重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經驗,也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如果這種偽創新之風得不到遏制,必然會產生負面“示范”作用,甚至導致劣幣驅逐良幣,讓基層真正的探索創新舉步維艱,其害甚大。
事實上,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打什么旗號、穿什么“馬甲”,都無法掩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那股刺鼻的“異味”;到底是求真務實的創新,還是華而不實的折騰,老百姓一眼就能看出來,相關基層干部及上級領導更是心知肚明。有媒體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一些人那里,如“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基層干部坦言,所謂“創新”,其實是“為領導創新”,工作思路要跟著新領導更換,屆屆都創新才顯得“有成效”。說到底,偽創新現象出在下面,但根子在上面,領導干部特別是“關鍵少數”不能以旁觀者和受害者自居,而必須把自己真正“擺進去”,在政績觀、權力觀上找“病根”,在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上找差距。
2019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將2019年確定為“基層減負年”,首次就基層減負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三年來,黨中央出臺一系列部署舉措為基層干部減負、為治理能力增效,黨風政風煥然一新,社風民風持續向好。盡管如此,仍需保持警惕,緊盯“隱形變異”問題,嚴防“老毛病”反彈回潮。
總之,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鏟除滋生偽創新土壤,既需要釘釘子的精神,又需要刀尖向內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