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評線】金羊網評:讓古籍在新時代賡續中華文脈中“活起來”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歷史的血脈。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融匯了眾多民族的文化和思想,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諸子百家思想體系,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價值、行為規范和理想信念等構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價值取向、道德品質、文明準則、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認識歷史離不開古籍,古籍是不同歷史時期、彰顯民族特色的珍貴文獻,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與重要載體,是跨越時空的歷史卷帙,對于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那些收藏在博物館圖書館里的珍品,篆刻在竹簡上的文字,塵封于歷史的遺跡,代表的是中華民族曾經抵達的文化高度。保護和繼承它們,不是為了陶醉于曾經的輝煌,也不是為了向世界炫耀,而是為了在文化延續中積聚前進的不竭動力。
如何把歷史文化傳承下去,是所有國家都面臨的共同挑戰。據了解,全國現存古籍和民國線裝書5000多萬冊件,有1000多萬冊件亟待搶救性修復。而古籍數字化速度同樣堪憂,雖然經過多年努力,全國累計發布古籍影像資源超過7.4萬部(件),但與近300多萬部(件)的中華古籍龐大存藏量相比,古籍數字化的工作還任重道遠。
令人欣慰的是,從古至今,無數讀書人、愛書人為古籍的研究、整理、保護、修復付出了畢生心血,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星火相傳,中華文脈才得以延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古籍事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今天,我們守護和傳承古籍有了比過去更穩定的社會環境,更強大的技術手段。將古籍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強財稅政策支持、擴大古籍保護修復人才規模、推進古籍學科專業建設、深化古籍學科理論構建以及推動古籍學科與材料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學科融合發展……等政策的支撐,還有通過“互聯網+文物文創產品”“互聯網+文物素材創新”“互聯網+文物動漫游戲”等形式,讓“束之高閣”的古籍走向時代舞臺,綻放出新時代光彩。
每一本古籍都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歷史文化沉淀下來的獨特記憶和標識。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守正創新,將古籍傳承與保護融入新時代與新形態中,讓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文化珍存走近百姓、走進當代,從而推動中國文化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金羊網文/謝曉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