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圓桌會】把載人航天精神傳承好、弘揚好、發展好
本期主題: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并安全返回;到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實施宇航員空間出艙活動;再到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創下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最長紀錄……新時代的航天工作者以老一代航天人為榜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速發展壯大?!疤貏e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涵養了“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魄,連綴起一代接著一代干的征程,引領著全體航天人砥礪奮進、一往無前。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民日報刊文指出,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從太空短期停留到中長期駐留……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國高度”,同時也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培育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如今,載人航天精神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奏響著新時代的華美樂章。
“特別能吃苦”詮釋了航天人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浩瀚太空令人神往,但是它對人類的要求極為苛刻。在攀登“天梯”的訓練中,中國航天員們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極限發起挑戰。低壓缺氧耐力檢查,相當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被提升至海拔5000多米,航天員冒著氮氣在血管中形成氣泡甚至氣栓的危險,忍受頭暈惡心甚至休克的反應,每次持續30分鐘以上。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形容:“沒有異于常人的堅韌,很難熬過來?!痹诔啬土τ柧氈?,航天員要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變形,呼吸異常困難,但手邊請求暫停的紅色按鈕,20年來從沒有人按過。在以航天員為代表的航天人心中,祖國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們始終以報效祖國、成就航天事業為最高榮譽,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鑄就輝煌、創造奇跡,離不開航天人的艱苦奮斗。
“特別能戰斗”詮釋了航天人獨立自主、敢于超越的進取意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在工程論證、立項時,就大膽提出技術大跨越思路,跨過國外從單艙到多艙的40年歷程,直接研制國際上第三代飛船,拿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三艙方案”。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自豪地說:“中國航天火箭上、飛船上的發動機,全是我們自己的。這是逼出來的自力更生?!?/p>
“特別能攻關”詮釋了航天人攻堅克難、勇于登攀的品格作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經形成了12種不同類型的火箭,能滿足發射不同軌道、不同重量衛星的要求,具備了發射載人飛船的能力和技術物質基礎。為支撐載人航天事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的科技人員又重點突破了高可靠性、逃逸系統、冗余技術等3道難關。為保證長征二號F火箭具備高可靠性,科技人員采用了55項新技術,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研制了堪稱世界級課題的火箭故障檢測診斷系統,確保中國航天員安全進入太空。正是發揚不畏艱險、特別能攻關的精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的科技人員抓住一切機會提高火箭可靠性,最終完成了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特別能奉獻”詮釋了航天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崇高品質。一人飛天凝結萬人心血。載人航天工程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包括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航天員、火箭、飛船等各大系統在內,每次載人飛行,有超過10萬名技術人員用齒輪咬合般的團結協作托舉起英雄飛天。從幾十年如一日刻苦訓練、等待飛天的航天員,到甘做隱姓埋名人的廣大一線航天人,他們的堅守與飛天的輝煌一起,構成了中國航天史上厚重的一頁。
助推著飛天夢想不斷揚帆遠航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刊發專欄文章指出,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順利結束“太空出差”,回到闊別半年之久的地球,為中國航天迄今最長一次太空載人飛行畫上一個圓滿句號。183天的太空之旅,從太空出艙,到首次在軌通過遙操作完成貨運飛船與空間站對接,從中國女航天員首次太空漫步,到3名航天員創下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最長紀錄,航天員們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驗證,刷新了一個又一個中國航天紀錄,為后續建造空間站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空間站建設正按計劃有序推進,“神十三”任務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節點,這次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空間站建造關鍵技術至此已得到了全面驗證,接力棒穩穩交給了空間站在軌組裝與建造階段,已見雛形的國家太空實驗室即將正式建成。
文章表示,航天員們能夠在浩瀚太空“感覺良好”,源自航天人的創新自信、航天技術的創新突破。身穿自主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風險極高又極為炫酷的太空出艙活動中伸展“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的從容姿態;數倍于5G網速的太空寬帶,支持航天員在400公里高度分享壯麗的宇宙美景,在“天宮課堂”流利開講;原先靠航天員乘坐飛船“隨身”攜帶物資,如今已有天舟貨運飛船專程送來“太空快遞”……自主創新鑄就的航天科技進步,持續提升著中國人進出空間的能力,也助推著飛天夢想不斷揚帆遠航。
不斷刷新浩瀚太空里的“中國高度”
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從1992年,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開始,到2022年,神舟十三號順利返回,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已經走過30年。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規模最龐大、系統最復雜、技術難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嚴和風險挑戰最大的重點工程。中國航天人接續奮斗,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刷新浩瀚太空里的“中國高度”,培育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鑄就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輝煌,更為全社會創新創造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文章強調,浩瀚星河,永不止步。神舟十三號凱旋,標志著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最后一次飛行圓滿完成,中國空間站拉開建造階段大幕。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又站在新的起點上。今年,中國將發射2個空間站實驗艙、2艘載人飛船、2艘貨運飛船,同時還將實現6名中國航天員同時在軌。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深邃宇宙里,中國航天人更自信更從容。無垠太空中,中國紅成為一抹亮眼顏色。
堅定信念、鼓舞斗志,乘勢而上、迎難而上,努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解放軍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碧剿骱棋钪?,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經過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奮斗、攻堅克難,融合了夢想和實干、凝結了奮起和榮耀、積聚著創新和堅守的中國航天事業,樹立了一座座里程碑,創造了一次次輝煌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航天事業不斷攀登高峰、刷新高度:神舟騰空、天舟穿梭、嫦娥奔月、北斗組網、天問探火,浩瀚宇宙見證越來越多的中國奇跡。我國第五部航天白皮書《2021中國的航天》,不僅描述了中國航天事業近幾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也清晰勾勒了未來幾年乃至更長期的發展計劃,進一步點燃了中國人建設航天強國的夢想和希望。
文章強調,黨的十九大確立了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皩崿F我們的發展目標,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睙o論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還是加快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都需要我們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不負韶華的時代擔當、實干興邦的決心意志,強化使命擔當、勇于創新突破,堅定信念、鼓舞斗志,乘勢而上、迎難而上,努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凝聚起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軍報、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